- · 《农机使用与维修》刊物[06/29]
- · 《农机使用与维修》征稿[06/29]
- · 《农机使用与维修》投稿[06/29]
- · 《农机使用与维修》数据[06/29]
- · 《农机使用与维修》栏目[06/29]
半月谈丨1套外国农机顶国产4套?我国农机装备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唐勇说,我国农机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储备方面
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唐勇说,我国农机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储备方面不足,导致研发缺乏原始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有农机装备企业反映,目前,我国部分相关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影响了企业生产的稳定可靠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秦辉说,社里19名机手,只有他会维修,还承接了部分农机品牌在贵州的售后代理,全省到处跑,“修一次可能只是更换几个零件,维修费就要四五千元,在一些农户看来‘修不如卖'。”
高端装备补贴力度小。中部地区一家农业机械公司负责人说,高端农机装备是未来农机行业发展的方向,但我国高端智能农机产品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主要依靠进口。而且,此类产品研发制造成本较高,现有国家补贴与常规技术的产品几乎一样,增加了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商品化、市场化的难度。
加大帮扶力度,培育专业化机手队伍。秦辉希望,除了农机购置,国家还要在农机具保养上,如购买保养用油等方面,给予补贴。
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告诉半月谈记者,国产普通农机平均寿命只有五六年,往多了算,实际每年作业时间也就两个月,折合12个月左右的使用时间就报废了,其实多数部件还是可用的。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小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辉感叹,农机更新换代快,之前拖拉机使用的发动机是国二标准,现在按照环保要求要换成国三标准。该社拥有14台拖拉机,达到国二、国三标准的各7台,“但是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都换成最新设备”。
吉林省德惠市文兴农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兴反映,该社两年前购入的国产农机,使用时排烟管经常热得发红,去年一次作业中,燃油迸溅到了排烟管上,机手未能及时发现,整机几分钟就被烧毁。
农机更新迭代快,修不如卖
农机装备展览 杨晨光 摄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祥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加祥也表示,该社百余名机手,大多在50岁至70岁,40岁以下少之又少。
农机农艺融合差也制约农机使用。秦辉说,绥阳不少农户还是使用传统的育苗方法,秧苗大小不一,使用插秧机经常漏插或伤苗,导致插秧成功率低。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8期)
三是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推动农机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专家建议,增加农机装备研发专项经费,鼓励农机企业在智能化服务方面的项目申报,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在信息系统、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方面的研发能力。
“一个乡镇的农机维修点也就两三家,一般小毛病要排队等几天。如果请厂家来修,不仅等的时间更长,费用也更高。”江苏省邳州市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贾强说,有同行外出跨区作业,“3月出去,10月回来直接把机器卖了”。
江苏苏州久富农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正华说,企业研发过程中缺少标准数学模型。“比如对宽窄行插秧机,有人说20/40最好,有人说17/33最好,各家企业标准不一、自行其是。”他建议,政产学协同合作,形成业内标准。
“一方面,机手‘重用不重养',维护保养意识差,常把‘小毛病'拖成‘大问题';另一方面,县域缺少农机维修保养条件。”河北省宁晋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耀辉对半月谈记者说,为解决机手的后顾之忧,该县组织成立了3家修理厂、12个修理点。
多措并举克服农机行业痛点
农机手“青黄不接”,农机农艺融合差
下篇:1套外国农机顶国产4套?
绥阳县农业农村局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骆驰验、江苏省政协委员陈超建议,农机驾驶证不能“一学了之”,宜加强基层机手队伍管理,开展常态化培训,提高农机具使用率。
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农机装备存在更新迭代快、淘汰率高、零部件易坏、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农机手青黄不接、农机农艺融合差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短板亟待补齐。
文章来源:《农机使用与维修》 网址: http://www.njsyywx.cn/zonghexinwen/2022/0516/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