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机使用与维修》刊物[06/29]
- · 《农机使用与维修》征稿[06/29]
- · 《农机使用与维修》投稿[06/29]
- · 《农机使用与维修》数据[06/29]
- · 《农机使用与维修》栏目[06/29]
半月谈丨1套外国农机顶国产4套?我国农机装备短(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过去的农机,五六十岁的机手还能操作,但现在农机越来越智能化,对农机手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徽省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平东林说
“过去的农机,五六十岁的机手还能操作,但现在农机越来越智能化,对农机手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徽省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平东林说。
半月谈记者 陈席元 刘智强 马晓成 姜刚 白明山
加大智慧农机研发力度,改善作业环境,吸引“新农人”。单丽婷建议,厂家可生产有封闭驾驶室的农机,加装空调、空气滤清器等设备,改善机手作业环境。
江苏省淮海农场农田水利中心主任陈士浩说:“现在多数拖拉机发动机马力上去了,但变速箱还是原来的标准,配套农具也跟不上节奏,挂二挡走不动,挂一挡嫌慢。”
同时,部分国产农机质量不稳定,个别部件故障率高,加之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难、维修贵问题突出,出现“修不如卖”等怪现象。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专家认为,在农机装备创新方面,缺乏连续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时存在脱节,“重研究、轻转化”的观念依然存在。唐勇说,近年来,他所在的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也有不少研发成果,但大部分没有转化。
部分研发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说,目前国产谷物联合收割机上基本没有安装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但欧美的基本都有;国产收获机械无故障作业时间一般只有30~50小时,而欧美日本的可达100~200小时。
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劳作 傅建斌 摄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各地普遍存在机手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等现象,农忙时节机手难寻。
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研发进步明显,但部分研发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高端农机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滞后,这些短板直接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提升农机制造标准化水平。贾强、陈士浩建议,农机企业应形成统一标准,提升常规配件通用性,加强售后服务,减少维修成本。同时,严厉打击套取补贴等行为,净化农机市场。
吉林省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一台进口打包机8~10小时可作业900亩,价格为125万元左右,配套拖拉机补贴后花费约85万元,一套下来210万元左右。完成同样作业量需4套国产设备,每套价格约160万元。一些合作社表示,在大马力拖拉机方面,国产品牌鲜有可选。
农机装备发展仍存较多薄弱环节
半月谈记者发现,目前国产农机品牌多、机型迭代快,市场上良莠不齐,淘汰率高。“不少农机品牌可能今年出现在市场上,明年就销声匿迹了。杂牌农机充斥市场,更多只是为了赚取补贴。”吉林省榆树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副站长张国明说。
“机手不好找。我们社的机手,一年只干农机活,能挣7万元左右,但还是比不上去南方打工。冬天我们得给机手找其他活,不然留不住人。”吉林省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有些小合作社接秋收的活儿,一入夏就得开始找人。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受访专家认为,其他领域有领军人物、拔尖人才以及青年骨干,能不断实现突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农机装备科研也同样需要。建议引进高素质农机装备研发人才,优化农机科研人才结构,提升农机科研的整体水平;培育人才,为年轻科研工作者投身农机装备研发创造条件;整合科研力量,组建综合的农机装备研发团队。
高端农机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滞后。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除少数企业的产品在装备水平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近外,国内多数农机企业生产装备水平较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操作性能、田间适应性和乘用舒适度较差,尤其是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上存在技术瓶颈。
有机手反映,农机很多情况下不能作为抵押物,希望在农机贷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基层减轻农机更新负担。
文章来源:《农机使用与维修》 网址: http://www.njsyywx.cn/zonghexinwen/2022/0516/1293.html